拆解IPO|Keep冲刺港股,公司仍亏损,卖奖牌成新故事
点击量: 发布时间:2025-01-17 15:52:03

  

  3月28日晚,在线健身平台Keep三度递交招股书,冲击港股上市。据招股书,Keep于2022年实现营收22.12亿元,同比增长36.6%,平均月度活跃用户从2020年的2970万增长至2022年的3640万,会员渗透率也从2020年的6.4%增至2022年的10.0%。

  虽然营收与用户数量双增长,但Keep仍处于亏损之中,其变现能力备受市场关注。今年2月,Keep传出靠奖牌业务卖了“5个亿”,针对这一传言,Keep方面曾回应南都湾财社记者称,“不属实,但这块业务在过去一年的增长的确是超预期的”。

  南都湾财社记者梳理招股书发现,Keep亏损背后是销售及营销费用常年高企、主营产品毛利率偏低,智能健身设备及线下业务等新业务表现平淡等问题。针对相关问题,南都湾财社记者向Keep方面问询,截至发稿前,尚未得到回应。

  自有品牌产品贡献过半营收,亏损逐年收窄

  Keep曾于2022年2月和9月两度递交招股书,3月28日晚间,在文件失效的第三周后,Keep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。

  招股书显示,Keep于2022年实现营收22.12亿元,同比增长36.6%,2021年同期为16.2亿元。Keep将这一业绩表现归因于自有品牌运动产品、会员订阅及线上付费内容所得收入有所增加。在毛利方面,2022年Keep的总毛利率为40.7%,相较往年有所减少,2020年、2021年分别为45.1%及41.8%。

  亏损也有所减少。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下,2022年Keep的调整后净亏损为6.67亿元,较2021年的8.27亿元已大幅收窄。亏损收窄与营销费用大减有关,2022年Keep销售及营销开支占总收入的百分比由2021年的59.0%降至29.2%。

  疫情之下,Keep依旧保持了不错的用户增长。据招股书,Keep平均月度活跃用户从2020年的2970万增长至2022年的3640万,其平均月活在2022年第二季度达到4108万。会员渗透率也从2020年的6.4%增至2021年的9.5%,并进一步增至2022年的10.0%。

  收入结构上看,Keep的营收主要由三部分构成,分别为自有品牌运动产品、会员订阅及线上付费内容、广告及其他,三者的占比分依次为51.4%、40.4%和8.2%。目前,Keep自有品牌运动产品包括智能健身设备、装备、服饰和食品等,其销售额从2021年的8.72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11.37亿元。

  会员订阅及线上付费内容所得收入也有所增长,从2021年的5.58亿元增加60.4%至2022年的8.94亿元,其毛利率也有所增加,从2020年的19.7%增至2022年的21.9%。Keep表示,这部分收入增加主要是由于平均月度订阅会员增加、会员渗透率上升及虚拟体育赛事产生的收入增加。

  营销费用常年高企,试水线下健身业务

  作为国内最大的在线健身平台,Keep的自有品牌运动产品却贡献了一半以上的营收,自2019年至2022年,连续三年在同期总营收中的占比都在50%以上。线上收入为何难以撑起Keep营收的半壁江山?

  招股书中提及,为了提高品牌知名度和获取更多用户,销售及营销开支常年占据Keep经营开支的最大部分。2020年至2022年,Keep销售及营销上的开支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分别为27.3%、59.0%及29.2%。

  得益于此,Keep的用户群和会员渗透率有所增长,但与激增的营销费用相比,用户数量及贡献收入增速相对较小。因此,2021年底,Keep开始逐渐收缩销售及营销开支。

  招股书显示,2020年至2022年,Keep平均月活跃用户分别达2973.4万、3435.8万和3638.8万,会员渗透率为6.4%、9.5%和10%,每名月活跃用户贡献的收入达37.2元、47.1元和60.8元。

  按照Keep的商业逻辑,平台以专业的健身内容吸引新用户,然后引导用户成为订阅会员。线上健身内容能为自有品牌运动产品带来流量,用户会倾向于在平台购买智能健身设备及配套产品。2020年至2022年间,Keep运动产品客户的会员渗透率高达41.2%、51.8%及45.1%。这可以解释Keep的自有品牌运动产品为何能贡献过半营收,因为Keep的线上内容其实也服务于自有品牌运动产品的销售。

  然而,自有品牌运动产品毛利率却不高。招股书显示,Keep自有品牌运动产品毛利率从2020年的20.8%,逐年降至2022年的14.5%。南都湾财社记者了解到,Keep布局健身产品较早,但并未搭建起自己的供应链,主要采取代工模式,成本居高不下。2020年、2021年、2022年其自有品牌运动产品占期内总成本的比例分别为36.7%、38.8%和36.9%。

  值得注意的是,作为健身类App,Keep的社交属性并不够强,平台尚未孵化出具备出圈影响力的头部健身达人,其广告营销价值及社区商业价值仍有待检验。据招股书,2020年至2022年间,Keep来源于每位广告主广告收益的收入有所下滑,分别为310万元、200万元及210万元。

  为了寻求新增长点,Keep寄望于智能健身设备及线下业务。近年来,Keep推出了智能单车、手环、智能跳绳、智能健身镜等设备。据招股书,2022年智能健身设备仅为Keep贡献了19.8%的营收,而瑜伽垫、健身零食等配套运动产品仍占大头,2022年贡献了31.6%的营收。

  Keepland健身中心是Keep的线下尝试,通过直营、与第三方线下健身房合作的形式,为用户提供线下健身服务体验,宣称“全城团课49元”。招股书中提及,截至2022年12月31日,Keep在北京拥有7家Keepland健身中心,并与90家健身房合作提供健身馆课程。但2022年Keep线下中心仅贡献了0.9%的营收。

  卖奖牌成商业化新故事

  今年2月,Keep传出靠奖牌业务卖了“5个亿”,引发热议。奖牌指的是Keep线上赛事业务的奖励品,用户交纳报名费,完成线上赛事后便可获得。目前,含实体奖牌的Keep线上赛事报名费集中在39元价位。

  不同于普通奖牌,Keep会与Hello Kitty、库洛米等知名IP联名,推出高颜值、设计感强的奖牌,以吸引年轻用户,有用户甚至会特意收集Keep多个系列的奖牌。

  针对这一传言,Keep方面曾回应南都湾财社记者称,“不属实,但这块业务在过去一年的增长的确是超预期的”。

  奖牌业务为Keep带来了新增长点,但招股书中并未过多着墨,全文仅出现两处,也并未透露奖牌业务的具体量级。在Keep的营收结构中,虚拟体育赛事被归类为“线上付费内容”,Keep的线上付费内容收入从2021年的6970万增长至3.31亿元,增幅达15%。

  早在2016年,Keep便开始探索线上跑业务,最初也只是围绕专业跑者进行,同北马、广马等合作,奖牌的风格也更偏向专业赛事。转机发生在2021年“520”期间,有用户在抖音平台介绍Keep奖牌的短视频获得很高关注度,由此涌进来了许多非原来站内核心跑者的新用户,甚至触发Keep合作生产奖牌的工厂爆单。

  2021年下半年,Keep开始与一些IP合作,包括蜡笔小新、柯南等,到2021年年底,Keep和三丽鸥合作的大耳狗联名赛事成为首个出圈的赛事。

  据招股书透露,2022年Keep与某国际知名卡通IP合作推出的线上主题跑步活动,参与活动的付费用户人数超过150万人,活动登记费产生的商品交易总量超过9000万元,2022年虚拟体育赛事所得收入持续增长,同比超过500%。Keep未来将与更多IP合作,推出更多类似活动,以扩大用户群,并提高商业化能力。

  值得注意的是,招股书中还提及,2022年Keep的虚拟体育赛事成本增加了1.3亿元。由于奖牌成本上升,即便虚拟体育赛事的收入贡献有所增长,这部分毛利率仍相对较低。

  采写:南都湾财社记者方诗琪